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专访香港眼科医学院前院长:见证内地眼科医疗技术腾飞

发布时间: 2019-06-26 10:42   |  来源: 网络整理   |  责任编辑: 采集侠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专访香港眼科医学院前院长:见证内地眼科医疗技术腾飞

  【解说】香港眼科医学院前院长、亮睛工程副主席周伯展日前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作为第一代参与内地改革开放的香港人,周伯展1986年参加医学交流团赴广州开会。他在会上了解到,白内障在内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约有700多万人因此而失明。资料表明,1988年中国每百万人中实施白内障手术的例数仅有83例。周伯展坦言,那时市民治疗白内障意识不强,以为年纪大了失明是正常现象。而当时白内障在香港已经比较容易解决,一个简单的手术就能一劳永逸帮助病人复明,也帮全家解困。了解这个情况后,周伯展一直期盼通过自身的眼科专业知识为内地有需要的人献出一份力量。

  1997年,周伯展获邀参与由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卫生部联合开展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赴内地多个省市为白内障患者做手术。回忆起第一台手术,周伯展记忆犹新,整个手术过程曲折。

  【同期】香港眼科医学院前院长 亮睛工程副主席 周伯展

  我第一台手术就是在(北京)顺义医院做的,手术室比较简单甚至可以说简陋。香港我们的手术室都是密封的,那个医院手术室的窗口是打开的,所以做手术的时候有昆虫飞进来,我们要赶这些昆虫。还有更加惊险的是什么呢,我们做眼科手术都用显微镜的,都是要插电要有灯的,做到一半的时候我的仪器已经在病人的眼睛里面,突然断了电。那半分钟或者一分钟的时间是完全是定在那里,就等他们能够把那个电弄好,好在一切之后都顺利完成这个手术。

  【解说】随后的10年里,周伯展和团队共操刀超过500万例白内障手术,“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型、最成功的扫盲运动”。然而,到第8、9年,周伯展发现该行动不足以应付当地需求,新增病例却越来越多;医生人手不足,后续个案无人跟进,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他认为应该在当地设立一个“撤不走的医疗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各方推动下,周伯展与其医学界朋友在2008年启动“亮睛工程”,透过捐赠眼科设备、提供手术培训,帮助医院培训眼科人才等,在当地“开枝散叶”,发展可持续的扫盲复明工程。他还开发了多台流动手术车,将无数患者带向光明之路。

  【同期】香港眼科医学院前院长 亮睛工程副主席 周伯展

  这条路能够让我这个流动手术车去得到的地方(不管)多偏远我也可以做手术,你没电没水,我自己有,我可以做手术。那么这个20来年,我们捐了37辆这些手术车;这些手术车现在的价值每一辆是300万港币,在23个省份现在到处去跑、去做。这么多年来我们做了超过60万例的白内障,这个模式比较适合一些落后的地区。

  【解说】截至目前,“亮睛工程”与内地10个省份及30家县级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合作,成立扶贫眼科中心或培训中心,培训超过140名白内障手术医生,完成逾15万例白内障手术。2017年,中国每百万人中实施白内障手术的例数达到2205例,较1988年提升了近27倍。周伯展感慨道,改革开放40年来,内地眼科医疗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手术技术、器械、医疗设备、人工晶体等方面都逐渐完善。尤其因为内地病人样本多,内地医生在疑难杂症方面的经验比香港医生更加丰富,沿海地区的医疗技术已达到世界级水平。

  【同期】香港眼科医学院前院长 亮睛工程副主席 周伯展

  现在内地比我们(香港)富有了,他们用的仪器有些地方还用的比我们贵的、比我们先进的仪器都有。医疗水平以前他们比如说能够拿得到国外的资讯比较少,出国去学习研究的机会也比较少,但是这二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都是很方便了,所以医疗的水平也比香港来说不会差过我们,甚至有些地方他们还会比我们先进一些。

  【解说】周伯展透露,香港和内地的医疗合作在继续深化中。2018年8月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眼科医师联盟,将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计划成立“近视预防治疗中心”,研究如何利用好三地资源,从根本上治疗和预防近视眼。“之前是香港领着内地跑,现在是一起跑,将来很可能是内地领着香港跑。” 他如此形容内地与香港眼科医疗近半世纪的发展。

  记者 郑兴 胡定轩 李柏鸿 香港报道

延伸阅读